宝鸡文理学院科研管理处

宝鸡文理学院科技处

我校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再次取得佳绩

发布时间: 2018-09-01 17:38:49    浏览次数: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2018年我校共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3项,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共有9个项目获批立项(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7项),立项总直接经费300.8万元。其中,化学化工学院4项(含1项面上),地理与环境学院2项(含1项面上),物理与光电技术学院2项,数学与信息学院1项。(科技处 文、图/许小莉)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9位教师及其项目简介如下:

冯国栋,博士,化学化工学院,先进分子工程材料重点实验室教师,教授

研究领域:多孔材料分子工程学

获批项目类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项目名称:氢键作用下光化学合成高度有序介孔氧化硅的机理研究与新方法构建

项目编号:21871007

资助金额:65万元

项目简介:有序介孔氧化硅已发展成为跨学科的研究热点材料,然而在中性条件下,基于无机-有机物种的氢键作用(S0I0路线)尚无法实现有序介孔氧化硅合成。本项目提出以光化学分步合成的方法实现S0I0路线高度有序介孔氧化硅的合成。通过研究光化学反应过程中硅物种的变化、与有机胶束的超分子作用以及介孔材料的结晶动力学规律,结合理论计算,阐明光化学合成S0I0路线下介孔氧化硅的形成机制。选取不同结构的典型介孔氧化硅为研究模型,研究光化学合成中的“自由基作用过程效应”、“自由基浓度效应”以及“温度效应”,揭示该路线下介孔氧化硅光化学合成的基本规律,对比分析光化学与传统热化学(酸催化)所合成介孔氧化硅的质构关系,构建具有普适意义的介孔材料光化学绿色合成新方法。本项目有望突破在中性条件下基于S0I0路线难以合成高度有序介孔氧化硅的研究难题,为有序介孔材料提供绿色合成的新方法。

张俊辉,博士,地理与环境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环境磁学与城市污染

获批项目类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项目名称:关中盆地西部全新世早中期气候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

项目编号:41871147

资助金额:58万元

项目简介: 新石器时期人类活动与气候环境相互作用的时空过程和规律是当前国际的热点问题,关中盆地西部作为贯通“一带一路”文明的节点地区值得深入研究。本项目拟选择关中盆地西部古人类活动遗址为研究对象,开展高分辨率的AMS14C和OSL定年,通过系统的环境磁学参数构建降水量的函数模型,定量重建全新世早中期古降水量,结合地球化学和孢粉等指标,恢复气候环境变化的历史;基于区域人类活动遗址的数据资料及多元考古信息的定量化、数字化综合分析,厘清关中盆地西部新石器时期人类活动的时空演化过程,揭示人类活动与古气候环境变化的时空关联与规律,阐释新石器人类活动与气候、地形、资源和生业摸式等因素的相互关系。该研究不仅对于理解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与气候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及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为人类更好的环境适应性研究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增强人类对未来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

冯爱玲,博士,物理与光电技术学院教师,讲师

研究领域:生物医用材料

获批项目类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多层聚电解质距离调控的金纳米棒等离基元增强稀土荧光的生物材料构建及其诊疗一体化研究

项目编号:51801001

资助金额:25万元

项目简介: 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如β-NaYF4:Yb,Er)因具有独特的发光性质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医学成像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荧光效率低是限制其应用的关键问题。本项目拟通过晶种生长法制备不同长径比的金纳米棒(AuNRs),采用热分解法获得β-NaYF4:Yb,Er纳米晶,并通过聚合电解质(PEM)层层组装法精确地调控上述两种纳米材料的间距,从而可控合成具有高荧光效率的纳米复合材料β-NaYF4:Yb,Er@PEM@AuNRs,并探索AuNRs的光学性质及PEM厚度对该材料荧光性能的影响规律。本项目的实施对构建高性能的稀土上转换材料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实现癌症的诊疗一体化奠定理论基础。

王爱丽,博士,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师,副教授

研究领域:生物数学

获批项目类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

项目名称:传染病控制的多阈值非光滑动力学模型研究

项目编号:11801013

资助金额:25万元

项目简介: 传染病防治中控制措施在疾病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施方案或有效性,这种依赖于疫情的实施方案导致实际的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右端出现非光滑性。本项目将建立多阈值非光滑传染病模型,发展非光滑系统理论分析方法,研究多个阈值水平下的系统动力学性态,分析其复杂的动力学性质及与单阈值控制策略模型的区别。发展非光滑模型的数值计算方法,分析数据并估计系统参数,确定导致传染病流行的关键因素,揭示各个阈值策略对传染病最终发展趋势的影响,探明最佳的控制措施,从而为传染病控制提供定量的决策依据。

冯海涛,博士,化学化工学院教师,讲师

研究领域: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大环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功能开发

获批项目类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具有聚集诱导发光的手性四苯乙烯环状化合物的合成与分子识别的研究

项目编号:21805002

资助金额:25.3万元

项目简介:本项目拟以四苯基乙烯为结构单元,手性胺为连接体,构建一系列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效应的手性大环化合物,用于手性光学性能和手性识别的研究。通过有效调节四苯乙烯衍生物的种类可以得到不同空腔大小的单环和双环体系。将手性胺分子引入到四苯乙烯大环不仅保留了大环化合物选择性包裹客体分子的能力,又赋予了它们对映选择性识别手性酸和醇的功能。另外,尝试通过核磁滴定和二维核磁研究手性大环化合物对映选择性识别客体分子的机理。本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拓展大环化合物的研究范围,丰富和发展手性光学和手性识别的理论与实践,拓展AIE材料应用范围。

胡月桥,博士,化学化工学院教师,先进分子工程材料重点实验室教师,讲师

研究领域:无机-有机杂化晶态材料

获批项目类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无铅无机-有机杂化金属卤化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质研究

项目编号:21801009

资助金额:27.5万元

项目简介:由于光电转换效率的迅速提高(高达22.1 %),无机-有机杂化卤化铅钙钛矿材料已经具备巨大的商业应用价值。然而高维度、高光电转换效率的无铅无机-有机金属卤化物的制备仍然还处于摸索阶段。本项目以高维度无铅无机-有机杂化金属卤化物的构筑为目标,选择锡、铋、锑等具有半导体性质的金属离子,利用双金属策略、混合卤素策略以及模板剂策略构筑高维金属卤化物,提出高维度无铅无机-有机杂化金属卤化物的合成新策略。同时利用晶体学和电喷雾质谱协同技术研究化合物在不同极性溶液中的状态,以期为器件化寻找最优的溶液条件。本项目将为构筑新型高维度无铅无机-有机金属卤化物提供新思路,并通过研究化合物在溶液中的状态,期望揭示反应物种与化合物维度、性质间的关系,丰富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合成理论和方法。

叶相元,博士,化学化工学院教师,讲师

研究领域: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与摩擦学性能研究

获批项目类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不对称修饰氟化石墨烯原位增强聚酰亚胺减摩抗磨行为研究

项目编号:51805007

资助金额:25万元

项目简介:聚酰亚胺(PI)是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微电子、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超级工程材料,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和热稳定性,但摩擦系数高、磨损率大、抗压强度不足等因素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本项目将通过机械强度高、表面能低、自润滑性能良好的氟化石墨烯(FG)增强PI的机械强度和摩擦学性能。主要利用自组装法得到不对称修饰FG;而后利用不对称修饰FG原位增强PI的减摩抗磨性能,阐明不对称修饰FG对PI摩擦学性能的增强机制,为FG增强PI摩擦学行为和机理方面的研究提供指导。

夏候平,博士,物理与光电技术学院教师,讲师

研究领域:超快激光

获批项目类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石墨烯-Bi2Te3异质结锁模的全固态超快激光研究

项目编号:11804007

资助金额:25万元

项目简介:利用新型二维可饱和吸收体锁模来实现锁模激光输出是激光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石墨烯-Bi2Te3异质结是一种新型可饱和吸收体,表现出比单纯石墨烯和Bi2Te3更优异的可饱和吸收性能。并且通过调节石墨烯上Bi2Te3的覆盖率可有效调节异质结材料的激子动力学和非线性光学性能以适应不同波段的高能量、短脉宽超快激光器的实际应用。因此,本项目将系统研究石墨烯- Bi2Te3异质结的吸收性能;制备具有应用价值的石墨烯- Bi2Te3异质结可饱和吸收镜;基于离子掺杂的激光晶体,实现石墨烯- Bi2Te3异质结锁模的全固态超快激光输出,为提高1~2μm波段全固态超快激光性能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姓名,张彦军,农学博士,地理与环境学院教师,职称,讲师

研究领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获批项目类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调控太白红杉林凋落物呼吸温度敏感性的机理研究

项目编号:41801069

资助金额:25万元

项目简介:研究凋落物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变化特征可以为碳循环模型提供重要的参数支持。凋落物呼吸的本质是土壤微生物对凋落物的矿化分解,土壤微生物与凋落物复杂的交互作用及土壤微生物海拔分布格局的复杂性,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凋落物呼吸温度敏感性的机理更加复杂,但是其潜在的机理目前尚不清楚。本项目以秦岭太白山的高山林线太白红杉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海拔梯度差异开展野外原位观测和"原状土柱易位"试验,结合室内培养试验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凋落物呼吸温度敏感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探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凋落物呼吸温度敏感性之间的内在联系,解析新鲜凋落物量和环境因素对凋落物呼吸温度敏感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凋落物呼吸温度敏感性的机理,为秦岭高山林线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清单.jpg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批准通知1.jpg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批准通知.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