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了陕西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我校5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我校教育学院马多秀教授完成的《学校情感教育论》、经济管理学院董海鹏(在读博士)完成的《大唐长安行》分别获得著作类二等奖,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景红艳教授完成的《西周王室赏赐礼制研究》、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郭文元教授完成的《乡村中国的社会主义想象:20世纪40-70年代小说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丽副教授完成的《瞿秋白文化思想研究》分别获得著作类三等奖。(科研管理处 文/周瑜 审核/王晓玲)
获奖成果简介:
《学校情感教育论》:情感是人的精神成长的重要向度,是整体性表达人的精神发育的外部表征,也是反映人的生命态度的重要表征。情感的存在、表达方式及其质量反映着人整个的精神面貌和生命质量。本书立足学校教育视角,围绕学生情感教育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构建了学校情感教育的基本框架。内容包括:学生情感发展与学校情感教育;学生情感发展的特征与教育;学生情感发展与道德成长;教师的情感素养及其提升;学科教学与学校情感教育;生命叙事与学校情感教育;学校管理与学校情感教育;校园环境与学校情感教育;国内学校情感教育研究;国外学校情感教育研究。本书具有鲜明的理论联系实践、逻辑清晰、观点明确、资料鲜活等特征,对开展情感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唐长安行》:以大唐长安为中心,融传世文献及今人研究成果于一炉,以“小故事”重现大唐时代,又从“小人物”身上感知那个时代的温度,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讲述唐代长安人读书、从政、婚姻、美食、娱乐等一个个小故事,展示了唐都长安的社会风貌和唐人生活的生动画卷,成为一部行走大唐的必备“手账”。全书分为七章,图文并茂,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开启了通往烟火长安的大门,展示了唐都长安的魅力,让读者更具象地感知唐都长安的历史温度。在讲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过程中跳出现象本身,揭示蕴藏于故事背后的哲理,引导广大读者树立文化自信。
《西周王室赏赐礼制研究》:一部关于姬周政权王室礼乐制度研究领域的学术专著。赏赐礼制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由于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少之又少,古代经学家和当代学者也乏深入研究,因而一直属于先秦史研究领域悬而未解的学术问题。本成果以传世文献为主,青铜器铭文为辅,时间上主要聚焦西周和春秋时期,内容上从封建赏赐、册命赏赐、祭祀赏赐、战争赏赐、朝聘赏赐以及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赏赐礼制六个主要方面出发,较为系统全面的探究了西周王室赏赐礼制的历史内涵,同时对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的政治功能和由盛而衰的历史轨迹与内在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本成果的学术价值在于:其一,加强了对周代礼乐制度史的研究;其二,对于探究姬周政权之“陈锡载周”,国祚之长久和政权超稳定的历史秘诀提供了参考价值。
《乡村中国的社会主义想象——20世纪40-70年代小说研究》:作者重新研究映射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现代化进程的20世纪40-70年代小说,站在现代性反思立场上,探究这一特殊时段乡村书写中思想和审美价值的复杂性,发掘乡村书写中对工农阶级的主体性想象、社会价值观建构、现代文明渴望、革命理想追求、新生政权认同、未来生活憧憬等有关“社会主义”话语的现代性价值。认为这一时段的文学书写是不同于20世纪启蒙和审美立场的另一种追求现代性的文学,对乡村社会主义的文学想象和建构,对新社会秩序的认同、热爱,让这段文学充满着青春气息、明朗色彩、浪漫激情。在“短二十世纪”中,这段文学的出场凸显了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中确认自己文化身份的努力。
《瞿秋白文化思想研究》:瞿秋白短暂的一生为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留下了宝贵的文化思想遗产。本书追寻阐释了瞿秋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进路,即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所依循的传播、选择、融合、创新路径;恢复呈现了瞿秋白心目中无产阶级新文化的系统结构内涵,即从瞿秋白文化观衍生出的文化体系所涉及的表达符号、活动实践、价值意义各个层面的新文化建设方案;探讨评析了瞿秋白文化思想的特点、贡献、不足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