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文理学院科研管理处

宝鸡文理学院科技处

我校3项科研成果获陕西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发布时间: 2022-07-27 17:22:15    浏览次数:

近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了陕西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我校3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我校教育学院马多秀教授完成的《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探析》获得论文类三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冯飞龙教授完成的《李达、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比较研究》、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王晓玲副教授完成的《清代学术与<史记>文学阐释研究》分别获得著作类三等奖。 

图片2.png        马多秀,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德育原理和农村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权威和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独立出版专著2部。独立完成成果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曾获“宝鸡市第十一批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称号。 

《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探析》:朱小蔓教授(1947-2020年)是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研究的先驱。对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思想进行梳理,对于提升情感教育研究和实践的自觉性,增强情感教育研究的理论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思想产生具有人生成长体验基础、教育工作实践基础和研习伦理哲学理论基础,并随着她从南京师范大学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再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中心的岗位转变,以及国际和国内的社会发展及教育变革,她的情感教育研究领域不断得到拓展和延伸。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思想是对我国当代教育现实问题积极回应的教育理论,是对我国情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教育理论,是能够与世界对话的我国原创本土化的教育理论。  

图片3.png        冯飞龙,教授,硕士生导师,党委宣传部部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先后主持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教育厅项目等20余项。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求实》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含CSSCI源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索引15篇,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专著2部。先后荣获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三等奖2项,宝鸡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三等奖4项。2022年当选为宝鸡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曾获“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称号。 

《李达、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比较研究》:该书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入手,系统比较了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与宣传家李达、艾思奇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程、主要内容、实现路径、原则方法、理论贡献、学术特点、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异同,进而采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科学总结和凝练出二人研究、宣传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共性特征及个体经验,揭示出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客观规律,为新时期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图片4.png        王晓玲,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及《史记》阐释史研究,先后在《西北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中南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著有《清代学术与<史记>文学阐释研究》(人民出版社,2020)。 

《清代学术与<史记>文学阐释研究》:清代是《史记》文学经典化的高峰期,《史记》文学阐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和清代学术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经学作为清代学术的主体,其内部的离合、嬗变深刻地影响了《史记》文学阐释的发展、变化。清代史学的兴盛成为《史记》文学研究的学术背景,清人在对司马迁史笔与文心的把握中,达成了“实录”选材、“于序事中寓论断”“义法论”等范畴与概念由史学向文学意义的转换。不仅如此,清代以复古崇雅、师心尚情为指归的价值取向与“以古文为时文”的期待视野,成为《史记》文学经典化内驱力,而文章学,评点学则是其达成的重要方法。(科研管理处 文、图/周瑜 审核/王晓玲)



↑